早期的車輛性能沒現代這麼激烈,煞車力道的需求也不比現代,為了施工方便,以及成本考量,卡鉗上方都是簍空的,可以直接從上方抽換煞車皮。卡鉗本體只剩下頭尾的連結,中間都是空的,當然剛性不足,容易變形。解決方式就是中間加一個粗壯的橋梁,橫跨左右兩半,防止被撐開變形。
煞車的好壞在於「硬」或「Q」?
順便一提,同樣的一套煞車系統,只換卡鉗,且卡鉗的活塞尺寸一樣,A卡鉗手感硬,B卡鉗手感軟,所以,B卡鉗軟Q,好棒棒!真的是這樣嗎? 各位同學可以思考一下!
避免煞車熱衰竭-散熱鰭片
同上述原因,科技在進步,車輛和輪胎都進步了。煞車系統的負擔越來越大,溫度越來越高。卡鉗本體要有散熱鰭片,前叉也有導風管。
關於碟盤的強化散熱,厚度要越薄越好?還是越厚越好?通風孔要越多越好?還是越少越好?盤徑是越大越好?還是越小越好?
各位同學也可以思考一下,煞車的原理是將動能轉換為熱能,一樣的條件下,產生的熱是固定的。
一台YZF-R1從時速100km煞停,產生的熱是一樣的。不管他用什麼卡鉗或煞車皮,產生的熱都是一樣的。用好皮只要輕輕捏,用爛皮要大力捏。但只要是同樣的減速方式,熱是固定值,現在把這個熱,放到碟盤跟煞車皮上,這時我們只換盤子,不換卡鉗,只比較不同碟盤的差異。
一樣的熱,去加熱1kg的鐵 跟 加熱2kg的鐵,哪一個溫度上升的幅度比較大?
很明顯,料越多,熱容量越大,溫度變化越小。厚度變薄,可以輕量化,但熱容量變小,溫度上升快。增厚,熱容量多,剛性好。但增加多餘的重量和轉動慣量。通風孔多,散熱好,但熱容量也變小,溫度上升快。孔少,不利散熱,但熱容量多。盤徑大,增加重量和轉動慣量。但熱容量大,制動力矩大,這些要素該怎麼取捨?目前車界對於跑車、仿賽在制動設計的部分,主流做法都是將碟盤做厚、少孔,以及盤面大。
最後,關於活塞要不要整顆沒入?還是一體式卡鉗的活塞露出半個頭?
哪個好?有機會下次再聊吧!
圖文資料授權:序創車業